欢迎来到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官方网站!
学生处

【教育瞭望】第8期:《中国教育报》选文——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发布日期:2024-07-02 浏览次数:731

       红色文化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教科书”,为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提供了动力源泉。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在师德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等,探索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实效。

       将红色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教师集体背好“精神行囊”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学习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红色文化相关课程,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和学识素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定期组织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作为党性分析的对照内容,找到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并及时改进。

       充分挖掘并用好红色资源。学院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红色主题教育机制。如组织教师党员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地开展学习教育,使教师党员在缅怀革命先烈、回顾建党百年历程、重温入党誓词、情景党课中接受思想洗礼、增强党性修养和责任担当。鼓励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把过硬的思政素养与精湛的育人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成长为业务精湛、能力高超、情怀深厚的“大先生”。

       深入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学院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积极搭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工党支部将队伍建设与服务师生紧密结合起来,提供学习、生活指导和帮助。举办“问道数理,励学同行——名师进社区系列活动”,励学共同体功能型党支部联合“学霸小课堂”组织优秀师生针对理工科基础课程开展答疑交流活动,提升全校学生的理学素养、夯实理学基础、增强理学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打造“一体两翼三驱动”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发挥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扶智立德的引导功能、扶志育人的教育功能。在服务学生就业方面,教师党员从“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科学培训指导,为学生夯实求职面试基础”“充分引企入校,为学生搭建求职择业平台”等方面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争做“觉醒青年”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为更好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教工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学院邀请思政课骨干教师为专业教师作专题辅导,通过座谈交流、集体备课、课程思政公开课以及课题研究等,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发包含红色文化元素的校本素材,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大纲和设计,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学院尝试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创建红色文化虚拟仿真教育系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学生对新型技术应用的视野。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合作,共享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化大数据处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汇聚展示、数字管理、高效应用和共建共享,增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动力。

       优化“第二课堂”建设。加大对南京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力度,不断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筛查与保护,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流动课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红色文化的短视频题材的创作过程,搭建立体化线上线下学习载体,营造“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的浓厚氛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推荐红色文化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争做“觉醒青年”。

       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赓续“红色基因”

       校地合作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学院与浦口区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进行联学共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和传播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挖掘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资源,拓展党史研究的“红色朋友圈”,将系列红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挖掘“党史+地方史+校史”红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和形式,共同推进特色育人品牌建设,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立足校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体验式红色实践活动,探索形成“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实践育人模式,以“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引导学生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科竞赛的实践路径,通过组织、设计、培育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竞赛项目,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在行动上形成传承红色文化的自觉,坚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服务社会培育新青年责任与担当。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学雷锋月、消费者权益日、生物保护等多项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青年学生将红色文化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红色文化展开课题研究,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大力开展“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活动,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青年学生的力量。

       未来,学院仍积极响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与红色文化的深度结合,不断创新融入方式,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血脉之中,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070]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 蔡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