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心理教育

世界精神卫生日 系列一: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

2023-10-1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1992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提议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称“世界精神卫生日”,最终由世界卫生组织拍板确定。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问题,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及患者的偏见与歧视。

        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完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恰当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实现自身的潜力,自在地学习和投入地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心理健康与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而是在一条动态变化的数轴上。也就是说,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与感受不那么好的时刻偶遇。良好的精神健康对我们的整体健康、个人福祉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大家主动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以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对于很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还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误解,不愿正视问题的存在。因此经常不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存在,以及正确应对心理问题。

       误解1:在大多数大学生眼中,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给心理疾病患者看病的地方,一旦寻求了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就说明自己有“精神病”。甚至担心受到周围同学、老师及家长对其负面的态度和看法,被贴上其不安全、性格缺陷、情感控制能力差等标签。即使有学生在辅导员的建议下来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他们会说“我又没病”。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帮助心理问题学生做咨询,更多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让同学们过得更幸福、更有效率,能够更好面对困难和挫折。

       误解2:大学生们对心理疾病患者存有自动化的负面评价和情感反应。一方面对其它心理问题患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危险的,不愿意过多地与他们接触,甚至断绝来往;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周围的朋友、同学、家人,甚至陌生人所知晓,因为这会引起别人的偏见、怜悯和嘲弄。比如:很多同学对宿舍某个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有偏见,不愿意与之交往;同时,也会不愿意让宿舍的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假装合群的生活。

       误解3:很多大学生在有心理困惑后都不愿意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在咨询时就是普通老师说教的过程,并不能理解他们的困扰和疑惑,所以每当询问学生是否需要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干预时,部分同学出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误解是不会主动选择去求助的。一个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困惑后第一时间寻求帮助的对象,身边的朋友占72%,咨询师占3%,家长占15%,辅导员占1%,其它占9%。

       误解4:很多大学生的父母亲对心理疾病也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仅仅只是心情不好,不需要看医生,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也不愿意让自己亲朋好友及学校老师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孩子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仍然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去做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另外,有些孩子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后不配合按时按量用药,尤其是父母不让孩子用药,随意减药、停药,导致严重后果。

       误解5: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存在误解。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概念理解是不清晰的。他们大多都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需要明确的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其主要工作范围是为心理正常同学及遇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心理咨询。例如,涉及到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求学问题、恋爱、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学校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与发展的咨询模式,重视咨询效果的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主要通过谈话来解决问题。而心理治疗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做的事情,面对的是心理异常的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来治疗。所以,有时候很多家长和大学生都不理解为什么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非得要我去精神专科医院。


       误解6:对心理咨询存在“咨询恐惧”。在现实世界中,学生会因为对未知的咨询产生恐惧而导致在选择治疗时产生犹豫和怯懦的心理。大学生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原则、过程、方法,会产生一些担心,害怕被卷入治疗模式中,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担心曾经的创伤被再次提及,担心心理咨询根本没有作用。

       误解7: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就对自身的心理疾病不重视,就会拖了很长时间才寻求帮助,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这种现象还比较多见,直接影响了咨询和治疗效果。

       误解8: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替我解决问题,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来帮助自己。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根本动力在于自身的改变及行动,心理咨询师只是协助你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咨询师的想法和建议你不认同,更不愿意采取行动,那心理咨询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误解9:还有不少学校的老师也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过得那么好,哪里来的心理问题,就是矫情,不要管他;有的还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询;有的学工管理教师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心理老师,认为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就是你心理老师需要解决的,干嘛要去医院治疗。

       误解10:当然,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也有不少大学生过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常常一些很正常的情绪表现就过分夸大症状,担心会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上网查询各种相关信息,导致误判,也因此产生强烈的暗示,越是暗示,问题就越重。

       误解11:还有更无知的,一名学生已有非常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周围人都能看得出来,可是孩子的父母不认同,不愿意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坚持认为是因为孩子遇到了“神附体”,把神供养好了孩子就没事了,怎么说也说不通,就是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评估诊断。

       种种误解问题显示,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体心理辅导等都是学校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师生了解心理咨询内容,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分享到: